首页

免费美脚网

时间:2025-05-26 11:39:59 作者:从“摘星辰”到智能化造车 多国青年长春感受科技魅力 浏览量:27856

  中新网长春5月24日电 (高龙安 苍雁)“上‘太空’的感觉太刺激了。”体验了30秒三维滚环,巴基斯坦留学生谭洁用手扶着同伴的肩膀,大笑不止:“这太疯狂了,你们也要试试。”

  三维滚环是训练航天员平衡能力的设备,也是筑梦星辰(长春)航天科教文旅馆的热门项目,来自东北电力大学的20余位留学生排队体验“太空的感觉”。

  5月23日至24日,来自俄罗斯、巴基斯坦、孟加拉国、蒙古国等多个国家的青年留学生在吉林长春参加“感知中国——科技创新发展之旅”,他们走进企业、展馆,了解汽车、光学、航天等领域的发展。

  长春被誉为“汽车城”“光学城”,这里拥有新中国第一家汽车制造厂、第一家光学专业研究机构和第一家商业遥感卫星公司,也为中国航天事业输送了大批人才。

  走进馆内,满眼都是浓浓的中国元素和十足的科技感。轻触谷神星一号火箭残骸,特有的凉意直传指尖,让人联想起古诗词中的“手可摘星辰”和“高处不胜寒”;登上天和核心舱模型,亲手操作空间站同款“机械臂”,完成“太空舱”对接任务;戴上VR眼镜,从航天员视角观看神舟飞船返回地球全过程。

  苏丹留学生文华一边体验,一边自拍。“在这里我看到了非常先进的科技,这是一次神奇的旅行。”

  在长春中国光学科学技术馆,津巴布韦留学生尼莎第一次观看3D全息板——眼前明明是一艘立体的“船”,却无法触摸到,她和同伴们研究了好一会儿,然后开玩笑地说:“这是魔法。”

5月24日,吉林长春,留学生在长春中国光学科学技术馆参观。 高龙安 摄

  正在东北电力大学电气工程专业就读的瓦努阿图留学生凯德发现,馆内有许多与自己专业相关的设备与实验。激光测距、电光转换、偏振光实验,他一边阅读说明,一边分析原理。“这些实验对我的学习很有帮助。”

  在中德合资车企——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的车间里,每隔99秒就有一台汽车驶下生产线。

  这是中国第一个按经济规模起步建设的现代化乘用车生产企业,如今正加速智能电动转型升级。留学生们乘坐电动观光车在车间里参观,巨大的模具将整张金属板冲压成型,机器人与工人相互配合快速完成零件安装,不时还会与运送物料的AGV机器人相遇。

  喀麦隆留学生卡洛斯一路认真观察。他说,自己是机械工程专业的研究生,这是他第一次近距离接触汽车制造业的大型机械。

  卡洛斯表示,相比在电脑前画CAD图纸和操作实验室设备,此行更令他增长见识。他说,从参观工厂的历史展馆到参观生产线,机械设备的变化说明这座工厂变得越来越先进。

  在厂区门前,留学生们围着几台刚出厂的汽车合影留念。卡洛斯说:“这里制造的汽车好漂亮,或许有一天我也会从事汽车行业。”(完)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四川省凉山州金阳县县委书记方凤华接受审查调查

开平一中党委书记余锐湛在会上回顾了学校悠久的办学历史和丰硕的办学成果。他指出,开平一中承载着开平人民对知识的渴望、对未来的憧憬,为国家输送了大量优秀人才,为新中国建设添砖加瓦。近年来,学校加强党组织建设,坚持校长负责制,更新理念方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大力更新设备设施,教育教学水平上新台阶。

民族舞剧《二十四时舞》长沙展演

与勤工俭学运动相伴相生的“世界文化运动”还在比利时、瑞士、德国等欧洲其他国家传播中华文化,其中有世界社、国际智力合作委员会中国分会、日内瓦中国国际图书馆(BSI)、上海大同乐会等。国际智力合作委员会与今天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延续关系,其中国分会的发起者与勤工俭学运动的倡议者高度重合。创立于日内瓦的BSI出版法语与德语《中国画报》《东方与西方》等期刊,举办画展、研讨会与音乐会,印制中国主题年历等,全面介绍中国的经济、文学、音乐、戏曲、教育和市井文化等,成为当时西方国家获取中国文化信息的重要来源。

再次警告菲律宾:闹事的下场,只有举白旗!

1966年发掘的大同北魏太和八年(公元484年)司马金龙墓,出土了大量釉陶器物,有骑马武士俑、仪卫俑等,这些器物皆用粗红黏土作胎,施绿、黄或酱色釉,造型生动写实,极富生活信息。

“新时代统一战线论坛·2024”在北京举办

本月6日至10日,蔡冠深率领由逾70名企业家组成的考察团访问柬埔寨。这是柬埔寨新一届政府成立以来迎来的最大的外商代表团。此次访问旨在为粤港澳大湾区与柬埔寨工商界的紧密合作搭建有效平台,深化两地在金融、科技、产业、创新等多个领域的交流互鉴与融合发展,推动中国企业在柬投资合作取得积极成果。

首批2台出口哈萨克斯坦干线货运内燃机车在辽宁大连下线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深刻阐述办好学校思政课的重大意义,就如何办好新时代思政课作出重要部署。五年来,各地各校牢记总书记嘱托,贯彻落实“大思政课”理念,不断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努力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
链接文字